人大附中:基地建设让学科发展更有“方向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科育人 英语PPT 人大附中:基地建设让学科发展更有“方向感”

人大附中:基地建设让学科发展更有“方向感”

2023-10-06 0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科建设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进为核心,课程、课堂并重,教研、教学齐抓,教师发展了,学生自然得到成长。”梁丽平解释道:数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常规课堂教学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教师兴趣,组成微团队开发学科选修课程,如:数学建模课程、数学与金融实验课程等大学先修课程,研究学科课堂教学改进、学科考试评价改革等,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促进数学学科建设。

以课程开发为例,学校曾经开设了所有的16门包含国家选修、大学先修课《微积分》、数学竞赛等课程。

现象:“跳级生”来了

在人大附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带过一轮高中数学的新入职教师常常会去初中任教。有着五年教学经验的吴文庆老师就是高中数学教研基地的一名“跳级生”。梁老师介绍,“寻求‘高观点下的数学教学’,将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与经验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进阶发展。”

吴文庆喜欢“不设限”教学情境,他会尝试在学生没有学过不等式和函数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研究二元函数的最值问题,探究渗透了“线性规划”中蕴含的数形结合问题。他告诉记者,这种教学氛围自由开放,学生经常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可能动脑筋能解决,也可能现阶段解决不了,而这些问题也会成为全班同学的思考题,这不仅提升了课程的广度、深度,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优化:

课程建设从拼盘走向融合

“在常规课中落实传统文化教学,打通文史哲,实现人文通识教育……”在人大附中高中语文学科首席教师王艳眼里,课程是落实先进理念的载体,而课堂则是将理念化为实践的主阵地。

王艳介绍,必修、必选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对于打造学生的人文底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基础性的意义。针对人文实验班学生和有深入研究语言文学意愿的学生,学校还开设了专长类的研修课程。语文学科聚焦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通过举办包括读万卷书、诵诗词华章、行万里路采风、古诗词创作、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戏剧节等系列活动,打通文史哲,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以课程《千古风流人物》为例,选择中国文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陶渊明、苏轼、王安石、李清照等,通过对这些人物及作品的研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突显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功能。

课程建设从拼盘走向融合,需要学科教师团队协作完成。比如语文学科开设的《千古风流人物》,涉及到多位古代文化名人,要想取得好的授课效果,需要教师对这几位名人有深入的研究,于是程祥钰、解村、昌盛等几位教师联合授课,“每位教师讲授自己精通的领域,深受学生喜爱”。

秘诀:各施所长 人尽其才

“各施所长,人尽其才。”如果把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比作一盘棋,这就是下好这盘棋的秘诀,人大附中副校长王海玲如是认为。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人大附中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借助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这一点很快从王海玲副校长那里得到印证:“各学科都依据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结构,结合课程大纲与学科特色,构建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将国家必修、国家选修、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大学先修等课程,按照功能和学生需求划分为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高端类课程,既能满足学生高中阶段全面发展的需求,又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辐射引领:

优秀成果从学科基地源源输出

学校通过学科教研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了校本研修的机制,促进各学科的发展。化学学科多位老师在分校开设讲座已形成常态;地理学科,以师徒为组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发挥一帮一、一对红的策略,师徒之间、年轻教师之间,鼓励合作;历史学科团队提升全组教师的学术水平,多人被聘为海淀区兼职教研员,在市、区乃至全国分享教研心得。

在建设中的生物学科教研基地,闫新霞老师介绍,联合备课,本部教师将每一本教材、每一节课具体的研究成果辐射到各分校的课堂,令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此外,本部与各分校还共同参与考试命题与阅卷,不定期举办听课评课活动,将本部对教学理论的思考与实践经验拿来与各分校分享。

去年6月,北大附中、一零一中学、清华附中等八所知名中学的学科教研基地首席教师与各校学科组长汇聚人大附中,在这场“高峰论坛”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首席教师梁丽平是发言者之一,在她看来,“基地建设给了学科一个机会总结、梳理、提炼以往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让基地建设更有‘方向感’。”

数说:共享教研氛围浓浓哒

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仅一年的时间,人大附中教师参与青年教师达标课、骨干教师研究课、示范课等各类公开课330余节。

其中,市级公开课10节,区级公开课57节,校级公开课265节……浓厚的教研氛围,共享的教研文化,将人大附中学科教研基地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向外辐射。

特别视点

王海玲(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学校发展根本在于老师,老师是学校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中学科教研基地建设适应了改革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学校将教研基地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引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

我校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聚焦学科关键问题,依靠项目的团队进行突破。学校指导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聚焦学科课程建设、学科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学科特色建设。

人大附中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目标为:以学校育人目标、学科育人功能和学生核心素养为定位依据,聚焦学校的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教师发展问题,通过问题研究和教学改进,实现学科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科特色发展。

教师感悟

在语文学科教研基地,相当一部分选修类课程、荣誉性课程由我们的青年教师担纲,这既给予了青年教师常规课程之外的施展与锻炼空间,有助于接触更丰富的课程类型与学生类型,将大学所学的知识与中学的教学实践结合,促进教学与个人专业成长的双向提升。

王强(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高茹(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用技术教师)

依托教研基地开展跨校听课、集体备课、公开课研讨等教学活动,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骨干教师发展成熟,基地校的多位骨干教师成为海淀区通用技术学科名师;围绕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团队开发、设计、实施、评价,拓展了教师跨学科教学、教研的视角,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杜珊(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数学教师)

人大附中梁丽平老师为教师开设的示范课,让我们大开眼界,深受启发。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数学学科教研基地联系人邵文武老师指导我们改进教学时,精细到课堂教学设计的意图、明确教学实施的环节和细节,还包括优化每张PPT中的字体、字号和颜色搭配等,“手把手”的指导可谓具体到位。

就介绍这么多啦,大伙会不会跟播报君感受一样一样滴,人大附中的学科教研基地果然很强大!科研带动教研、教研指导教学,好的教学表现最终带来的必然是学生们受益啦!播报君温馨提醒大伙,今儿个的内容好好消化几遍哦,一定是越看越有嚼头!

内容来源 | 现代教育报,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 | 记者 何文洁

编辑 | 李培

相关链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